坚守初心,扎根基层,不断进取的健康守门人


严静谊,女,中共党员,医师,上海健康医学院(原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0届临床医学专业乡村医生方向毕业生,于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培训,现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石服务团队负责人。20144月成为上海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20198月,作为第22批上海市赴滇青年志愿者,受上海市团市委委派,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医疗支援服务。

扎根基层、精益求精。10年来,她脚踏实地,用心中的博爱和扎实的功底践行一名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崇高使命和担当。她深入一线,不断探索创新,牢记医者誓言,践行医者仁心,永葆医者匠心,用时间诠释信念,用平凡见证感动。从事全科医生工作以来,她认真负责接诊每一位病患。2017年正值春节期间严静谊在值班时因扶病人不慎受伤,右髋关节一度积液肿胀无法动弹,为了病人, 借来轮椅坚持岗位,并坚持坐轮椅上门为老病人服务。因此,“轮椅医生”的美名传播开来。怀孕期间,仍坚持天天上门为病人服务,由于病人严重水肿,手上静脉根本找不到,只能从脚上找,她就跪在地上,趴在床边,仔细查找下针点。“轮椅医生”忙碌的身影成为卫生服务中心一道靓丽的风景。

创新服务,全心为民。严静谊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举一反三,学习扎针火罐褥疮护理等技能,练就了一手“精、准、稳、快”的技术绝活。2014年,经组织调派成立自己医疗团队,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多想一步,多看一步,多做一步,多问一句”的“四多”工作法则,5年来,她所管辖的金石社区卫生服务站接诊2.8万余人,未发生过一例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辖区内门诊居民慢病管理率达95%以上。2014年底,带领团队积极响应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开通了 24小时家庭医生电话咨询的服务,5年间,她接到并回复了数百名居民的医疗求助。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严静谊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热衷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在校园里,她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穿梭在课堂与病房之间,做好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2013年参与指导的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团市委一等奖。2014年受母校之邀,成为乡医职业生涯课程的外聘老师,开展了一系列乡医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课程。2017年获上海健康医学院“最美乡医”称号。在社区里,她发挥特长,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5年间,为千名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开展救护普及课程,培训了三百余名红十字会救护员,时长达256小时。2015年下半年,参加了单位与罗泾镇派出所的联谊活动,每月定期为派出所民警监测血压与血糖情况,并对用药情况做好监督指导工作,3年期间,罗泾镇派出所民警的血压及血糖情况基本控制在稳定水平,并且按时服药的意识明显加强,派出所领导给予高度赞扬。作为小区楼组长,积极引导小区居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获得居委和群众好评。

20198月,她舍小家为大家,从大城市走进大山深处,成为了第22批上海青年赴滇志愿者,远赴云南省迪庆州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国家深度贫困县)开展健康扶贫,将上海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带给当地医院,助力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在维西县人民医院繁忙的急诊科,她兢兢业业,积极发挥专业特长,贴心为每一位患者解除病痛。针对当地医生对慢性病治疗的薄弱环节, 专门开展了“如何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上做到有针对性、个体化、有效性用药”的系列讲座。

针对当地医生在抗生素使用上不规范,她和科室负责人多次交流,提倡先验血后用药的诊疗流程,使得县人民医院在抗生素的应用上得到了很大的规范和提升。她不辞辛劳,沪滇24小时爱心接力,和队员一起配合维西县红十字会护送38名患有先心病、骨科、眼科、唇腭裂的儿童赴上海治疗,得到人民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她千里奔波,深入乡村开展义诊,与22批上海青年赴滇志愿者赶赴云龙县苗尾小学开展“安利爱心手牵手——西部儿童医疗项目”,为孩子们普及卫生常识,并捐赠冬衣。受邀为云龙县人民医院开展专题讲座,前往大理市宾川县州城镇周官村开展医疗义诊活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等,得到云南省共青团大理州委充分肯定和表扬。

十年磨一剑,严静谊在全科医生的道路上用医者的仁心和匠心演绎人生的精彩。在新的时代、新的起点,她将继续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使命,如三江并流腹地的兰花,让生命飘出迷人的幽香!